查看原文
其他

采得百花成蜜后,为谁辛苦为谁甜——一位外交官的成长历程

孙玉玺 外交官说事儿 2022-07-19




作者简介    


孙玉玺,曾任中国驻阿富汗特命全权大使;驻印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;驻意大利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;驻波兰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。


做一名外交官虽然不是我童年的梦想,但我非常珍惜和热爱这份职业。自从走上外交官之路,我深刻地感受到“国家兴旺,匹夫有责”这句话的分量。




“读书的时候很艰苦”

1951年10月,我出生于哈尔滨,父母都是普通工人,生活很艰辛。在柳树小学读到四年级的时候,学校旁边又新建了一所小学——地段小学,于是整个班就搬到了这座俄式建筑里,在这里一直读到小学毕业。

毕业后,我考入了哈尔滨三中,那是一所很不错的中学。我当时也没想到要做一名外交官,那时特别喜欢写诗,一心想搞文学创作。



 长水河农场收割场景


刚上初中不久,就遇到“文化大革命”,我下乡了。那是1968年,我被安排到黑河地区北安县的长水河农场干活。那儿本来是个劳改农场,再加上气候因素和地理因素,条件异常艰苦。

下乡后的大部分时间是和大家一起播种、收割。但干完活后,我们都会自发地到分场的小学校去补课,高中生给初中生讲,初中生给小学生讲,学习气氛很浓厚。1973年,我被推荐上大学,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,我的成绩还不错,但由于出了“白卷先生”,考试成绩就被取消了。



孙玉玺大使


当时,北京外语学院的老师到我们这里招生,给了我一份报纸,上面有一篇文章是关于学大寨的,让我用英语翻译,基本内容还是被我翻译过来了。我中学时中文和历史学得比较好,因为知识全面,考试成绩又优秀,被北京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录取了。

上大学学什么专业,自己没有打算,完全是学校安排,于是就这样“阴差阳错”地学了外语。学完之后干什么工作,也完全是国家分配。所以那个时候很少想自己将来做什么,基本上都是服从国家的安排,应该说集体观念还是很强的。

现在不同了,都要填报志愿,那个时候我们从来没报过志愿,也没形成这种习惯,这就是我求学的过程。但现在我认为服从安排和填报志愿还是应该结合起来,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志愿,再结合实际情况,有目的地学习和工作。




“忍将妻女舍,为求一拼搏!”

刚当外交官的时候,我们大使馆被别的国家称为“和尚庙”,因为大部分从事外交事务的工作人员都是男同志,而且基本上是孤身一人。

当时国家经费比较紧张,派出去一个干部很不容易。记得我刚当外交官的时候,一个月的工资总共是52块人民币。由于在国外生活,消费水平很高,国家每月再补贴给我们五十多元,换算为外汇也就是十几美元。

但在工作时不能给中国人脸上抹黑,举办或参加活动、宴会,包括开新闻发布会的会场,都尽可能做到最好。所以由于国家经费紧张,家属不能跟随出国。直到改革开放后,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,这一政策才被改了过来,允许出国带家属了。

后来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,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外交官的待遇也在不断地改善。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,允许带孩子一同出国。我一共驻外七次,前四次和我爱人是分开的,只有后三次才在一起。



 2002年5月2日,中国新任驻阿富汗大使孙玉玺(左)在喀布尔向阿富汗临时政府主席卡尔扎伊递交国书。


在那个年代要从事外交工作,就意味着“忠孝不能两全”。组织派我出去,经济条件不允许带家属,我服从组织,家里“服从”我。如果假期回来,我还是尽可能多地多抽时间跟家人待在一起。

总之就是尽力而为,在日程安排上、时间安排上,更大程度地服从工作、服从国家利益。所以我再去阿富汗的时候,时任外交部部长唐家璇在吃饭的时候跟我说:“要派你去阿富汗,你表个态吧。”当时表态我就写了四句诗:“忍将妻女舍,为求一拼搏;酒醒出门去,无功不回国。”




“外交工作要学会交往!”

既然做外交官就要从事外交工作,要知道外交工作的内涵以及工作的方式方法。记得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国际关系的时候,我写的第一篇论文就是讲人际交往。我用两个公式表达对国际关系的理解。




一个是国际关系向正面积极的方面发展,一切靠交流。人员一交流,下面接着产生的就是理解,相互了解之后,就会产生好感,相应地就会相互信任,这样最终的逻辑结果就是合作。这是搞国际关系、外交积极正面的路径和公式。

另外一个公式是不交往。不交往就是隔绝,你有你的一套想法,我有我的一套想法,互相不交流,就会产生误解,误解再往下发展,就会产生矛盾、敌意,最后的逻辑结果就是“打起来了”。战争就是不交流的结果。今天国际社会的发展潮流是对话与合作,对话就是交往,然后就是合作,所以交往是非常重要的。

下面我就通过中印关系来具体谈一下国际交往的重要性。




中印两国能考证的交流史大概有两千多年。中华文明在古代与印度文明交流是最多的,甚至可以说,我们受外来文明影响最大的就是印度文明。

当然,我们有相互作用,印度也受中国文明的影响。中华文明在古代主要有三大思想源泉——儒教、佛教、道教。孔夫子的儒学以及佛教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更大一些。佛教就是来自印度。



法显雕像


最早去印度取经的不是唐僧玄奘,而是法显,是东晋时期的人。之后两千多年的佛教交流一直是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实际上,唐僧去取经的时候,佛教已经传入中国六七百年了。当时国内佛教分为几大流派,对佛教的解释众说纷纭,唐僧是为了统一思想,寻找一个正解,才到佛教诞生地去求取真经。




唐僧取经总共17年,去的路两年,回来的路一年,在印度待了14年。回来之后他写了一本《大唐西域记》,他把途经138国的风土人情、方方面面都很中肯地记录下来。

在印度,到大学里学历史,很重要的课本就是《大唐西域记》,所以唐僧是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。而且唐僧到了印度弘扬中华文化,宣扬唐太宗的文功武略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唐僧应该算作中国第一任驻印度大使。

在近代两国遭受殖民主义侵略和奴役的时候,中印两国通过对话与合作的方式,互相同情,相互支持。



滇缅公路


如在抗日战争时期,印度就是我抗战的大后方。当时有条滇缅公路,从昆明经缅甸到达印度,彼时缅甸也属于印度。滇缅公路起点在印度的加尔各答,终点是云南昆明。许多国际援助的物资都是通过这条公路运往中国。



柯棣华


同时,印度还派出医疗队来支援中国。当时的医疗队有5名医生,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后面都加了一个“华”字,其中有一位医生名叫柯棣华。大家都知道周总理从马上摔下来,胳膊受伤了,周总理的手术就是柯棣华做的。

柯棣华在中国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来支援中国。本来这5名医生是被派到重庆的,但他们知道抗战最艰苦的地方是八路军根据地,坚决要求去延安,后来又从延安去了大别山,又到了冀中平原,最后到了河北。

柯棣华跟中国的一位女护士结婚了,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后来因带病工作,最终牺牲。所以在我们争取独立和解放过程中,中印两国也是相互同情,相互理解的,结下了很深厚的友谊。




在解放之后,印度是最早承认我们的国家之一,关系来往也比较密切。在上个世纪50年代,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,最初跟印度的外交活动非常多,合作也非常多,但最后不幸的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,由于边界问题发生了边界战争,影响了中印关系。

时任总理温家宝在2005年访问印度时讲到,中印友好交流史上,99.98%都是友好交流,只有0.02%有过一段不愉快的记忆,所以从中印两国的交往史上可以看出,交流是解决国际关系问题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式之一。




“要做一名合格的外交官”

外交工作固然有其规律和方法,但外交官自身的道德修为也非常重要。我认为外交官应该具有这样几项素质:




第一,最重要的素质是热爱祖国,爱自己居住的国家。外交工作一直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,外交官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代表国家利益,维护国家利益,所以爱祖国、爱国家是第一重要的。

第二,要有全面的知识,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起来。首先是外语,外语是工具,是国际之间交流的重要载体。我们常说要加强对话与合作,对话就需要语言。其次,要广泛接触各种文化、各种背景下的社会知识以及历史知识,这是交际的重要内容,也是国与国之间达成共识以及相互认同的重要方面。在交际过程中,人家跟你谈,你什么都谈不出来,就无法进行交流,所以我们要不断地积累知识,业务要勤、要精。

第三,遵守纪律。外交不是个人的事情,都是事关国家和政府的大事,没有纪律约束是不行的。所以在我们外交部刚成立的时候,第一任外交部长是周恩来总理兼任的,他提出外事队伍建设的十六字方针,即“站稳立场,掌握政策,熟悉业务,严守纪律”。搞外交不守纪律早晚要出问题。这几点是特别重要的。



 2010年8月30日,新任驻波兰大使孙玉玺在总统府向科莫罗夫斯基总统递交国书。


除此之外,外交人员还应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。表面上看,外交官参加宴会,出席各种场合都是西装革履,参加活动都是风度翩翩,那些都是在电视上,其实外交活动也是很苦的。

有一次出访,三天只有9个小时的休息时间,所有活动非常集中。十七八场会见,还有三场谈判,签署了三个协定,还有参观访问项目,等到最后一场总统会见做记录的时候都已经困得抬不起头,眼睛也睁不开,清凉油、风油精都不管用了,没办法就在膝盖上放俩图钉,坐在那儿写,一困往下一压,扎一下就清醒了。




在出任驻阿富汗大使时,我感觉又“下乡了”。国外并不都像西方国家那样高楼大厦,还有第三世界,那里简直就是一片焦土。阿富汗有些地方让人感到似乎到了另外一个星球,山上寸草不生,遭遇恐怖袭击也是“家常便饭”。

有一次,恐怖分子打总统府,使馆与总统府只有一墙之隔,火箭弹打偏了,本来要打卡尔扎伊的办公室,结果从我办公室上面飞过去了,就落在院墙外十几米的地方。使馆院子里经常会出现炮弹、火箭弹的弹片,即便在这种环境中,工作该做也得做下去。

总而言之,外交官就需要克服种种困难,需要锻炼各种能力,需要处变不惊,需要临危不惧,需要培养吃苦耐劳的性格和素质。




-  End -

文字 | 《中国德育》

作者 | 孙玉玺

图片 | 网络



更多精彩

敬请关注“外交官说事儿”




外交书屋

滑动查看更多  点击了解详情



倾听外交

滑动查看更多  点击查看大图

联系我们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